多功能监护仪是救治急危重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监护设备,它可以24h连续动态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迅速地评估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及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但是,在监护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导致参数不准确或形成假象,而迷惑医护人员,延误诊治,甚至引发错误的处理措施,产生与医疗期望相背驰的结果。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综合性ICU使用监护仪过程中所产生的假参数现象做了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并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至年入住我院ICU患者例次,其中男例次,女例次,年龄16—85岁,平均年龄48.5岁。2.方法。入科后,均使用多功能监护仪24h连续动态监测,直至出科。监护时间最短42h,最长h。观察并记录心电监护过程中各种假参数发生的性质和频率以及处理后的效果。3.结果。例次中,发生假参数例次。经过处理后这些假参数均得到纠正。各假参数在本研究中的发生情况:心率偏慢72例次占28%,心率偏快36例次占14%,心律失常13例次占5%,ST.T波改变8例次占3%,心脏停搏7例次占3%,血压偏高66例次占26%,血压偏低13例次占5%,血氧饱和度偏低26例次占10%,呼吸偏快或偏慢15例次占6%。
护理
1.心率偏慢。
例次中发生心率偏慢共72例次占28%。由于在心电图的波形中R波振幅最高,因此监护仪是通过感知R波振幅计数心率,当R波振幅太小,监护仪无法感知从而计数出的心率较实际心率慢。在监护过程中,R波的振幅时高时低,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监护仪感知R波的灵敏度。有时候监护护士经验不足或不懂监护仪的工作原理,而将监护仪测得的参数直接记录,这样就为医疗诊治提供了一种假参数。在监护过程中,当R波太高时可以降低振幅,太低时应升高振幅。在本次研究中,心率偏慢现象经提高振幅均得到纠正。
2.心率偏快。
例次中发生心率偏快36例次占14%。由于监护仪是通过感知R波振幅计数心率,当P波或T波振幅高时,也就是达到监护仪所设定的计数心率的高度,高振幅的P波或T波就会被记录为1次心率,这样1个心动周期的R波和P波(或T波)被监护仪计数为2次的心率,导致心电监护仪计数心率为实际心率的2倍。此外,其他的干扰波一旦被感知到也会被误认为是1次跳动。当所显示的参数突然增加时,应该数一数R波的频率,监护仪心电波形每一屏幕显示的时间是6s。因此,只要数一下从屏幕开始到屏幕结束的R波显示的次数再乘以10就是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本次研究中22例次是P波过高导致心率双重计数,经改变监护导联为aVR后得到纠正;14例次是T波过高,经改变监护导联均得到纠正。
3.心律失常。
例次中发生心律失常13例次占5%。一般的多功能监护仪都有提供心律失常报警的功能,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影响这项报警的准确性,如电极片和/或导联线衔接处接触不好,其他干扰波。处理方法:检查导联线和电极片,检查地线,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另外,因心电监护的导联是模拟导联,不能作为心律失常的诊断依据,一旦心电监护仪提示有心律失常时,最好及时做标准导联的心电图,以便进一步仔细分析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原因。本次研究中3例出现室颤假报警,经过使用滤波器功能并提高振幅后得到纠正,其余10例经过调整电极排除干扰后均纠正。
4.ST—T波改变。
例次中发生sT—T波改变8例次占3%。ST.T受很多因素干扰,如基线不稳、电析片接触不好、患者寒战、肌紧张等。处理方法:排除上述因素。大多数多功能监护仪都不能准确分析sT—T的改变,如果要准确分析sT.T必须做标准导联心电图。监护仪ECG并不能完全替代标准的心电图机,因为目前的多参数监护的ECG波形一般不能提供ECG波形更细微的波形图,细微结构诊断能力还不很强,这主要是由于两者的目的不同。监护的目的主要是长时间、实时地监测患者的心率情况,而心电图机的结果是在特定条件下,短时间的结果I“。
5.心脏停搏。
例次中发生心脏停搏7例次占3%。心脏停搏心电图波形很容易辨认,就是一条有极细微波纹的水平线,应与导联线脱落的几何直线区别。当电极脱落或R波振幅太小监护仪无法计数心率时均可出现假报警。处理的方法为快速检查导联线是否连接,电极片有无脱落,调整振幅。本次研究2例次是由于电极脱落所致,其余5例次是由于R波振幅太低所致,经过提高振幅后得到纠正。
6.血压偏高。
例次中发生血压偏高66例次占26%。如果是无刨血压,当平均动脉压60mmHg(1mmHg=0.kPa)时,无创血压测量偏高【2I。另外。当袖带过松、过窄,均可导致测量血压偏高;如果是有创血压,主要是零点未校准或换能器位置过低。处理方法:无创血压测量时检查袖带或更换袖带,必要时用水银血压计再次测量或改用有创血压;对有创血压则需正确放置换能器位置(心脏、测量动脉、换能器在同一水平线上)并重新校正零点。本次研究中,38例次是南于袖带过松,11例次是由于袖带过窄,17例次是由于换能器位置不正确导致。经处理后得到纠正。
7.血压偏低。
例次中发生血压偏低13例次占5%。如果是无创血压,主要是由于袖带过紧、过宽,袖带破损漏气;如果是有创血压,主要是导管不通畅,导管尖端贴壁,管道有折叠,零点未校准,换能器位置太高…。处理方法:检查袖带是否合适,有无漏气,必要时更换合适的袖带;对有创血压,调整换能器位置,校准零点,检查管道有无折叠及贴壁。需要注意的是,当发现导管堵塞时,切不可强行冲洗,以免栓子脱落造成动脉栓塞,必要时应重新置管。本次研究中,3例次是由于换能器位置过高,8例次是由于袖带过紧,2例次是由于袖带过宽导致,经处理后得到纠正。
8.血氧饱和度偏低。
例次中发生血氧饱和度偏低26例次占10%。导致的原因:探头脱落、接触不良,同一部位监测时间太久,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四肢稍冷等。处理方法:检查导联线有无脱落,接触是否良好,定时更换监测部位(尤其是新生儿和小儿),注意四肢保暖,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必要时查动脉血气分析以了解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有研究报道,血氧饱和度探头戴得时间过长以后,可引起局部指(趾)端和耳垂疼痛、青紫、红肿现象发生,应每l~2h更换部位1次。本次研究中22例次经调整探头位置得到纠正,4例次调整探头无法纠正,经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得到正确参数。
9.呼吸偏快或偏慢。
例次中发生呼吸偏快或偏慢15例次占6%。多功能监护仪产生呼吸频率的原理是,通过电极片感知胸廓的活动而产生,当患者呼吸方式主要是腹式呼吸或胸廓活动弱时,监护仪将不能探测呼吸导致测量偏慢;反之,当胸部有其他干扰如翻身时导致误测量引起测量值偏快;处理方法可将电极片贴于胸腹活动明显部位,必要时人工计数呼吸或听诊呼吸音计数呼吸。本次研究中15例次通过调整电极位置均得到纠正。
及时准确判断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是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一环。在危重患者的监护过程中,准确的数据直接关系到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也是反映重症监护室的监护质量好与差的重要内容之一。假参数将迷惑医护人员,延误诊治,甚至引发错误的处理措施,产生与医疗期望相背驰的结果。因此,“假参数比没有参数更可怕”。多功能监护仪是救治急危重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监护设备,能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能减轻护士的大量工作负担。但是,如此多的假参数提示我们,护士在监护过程中不得完全以监护仪代替体格检查和各参数的手工测量,尤其在对参数有疑问时更应采取其他措施采集患者生理参数,排除假参数。参考文献
⊙姜兴东,张福勇,张博.便携式多参数监护仪的测量原理与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医疗装备,。17(2):19-20.
⊙杨春梅,袁丹江.护士在使用多参数监护仪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医疗设备,。20(10):80-81.
⊙谢艳梅,王凤谢艳梅,王凤珍,黄华春.休克患者3种血压测量方法比较.护理学杂志,,23(13):3-4.
治疗白癜风有效方法白癜风有什么特效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fbyy/5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