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循环第一步低血容量休克


首先,“容量过多或者过少都会造成患者的不良预后”,把容量问题当个问题,是进一步讨论的基石。

(容量过负荷,越来越引起icu医生的警惕和重视,感觉血流动力学搞得越多,cvp越低越好也越来深入人心,对输液也越来越谨慎,甚至慢慢的有了宁可加去甲也不输液的潜意识。液体猛如虎啊;当然,非icu医生往往是宁可输液,也不加去甲。去甲恶如狼啊)

不管是谈休克还是谈容量,让我们从低血容量休克开始。

这里让我们参考一下大牛的想法~~~

摘译自《Understandinghypovolaemia》DeBackerICM

基础知识(正常情况):

血容量分为“张力性容量(所谓的“有效循环血量”)”和“非张力性容量”。

非张力性容量是充满容量血管、且跨壁压为零的容量。(是“不能”参与静脉回流(循环)的容量)

张力性容量是除去非张力性容量的容量。(是“可能”参与静脉回流(循环)的容量),其对静脉血管产生压力形成“平均体循环充盈压”,其与中心静脉压差,产生静脉回流动力,直接对心脏前负荷产生影响。

(a、非张力性容量和张力性容量只是理论上的区分,实际上都在血管内,那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b、当容量减少时(不考虑血管收缩变化)理论上,首先减少的是张力性容量,然后才是非张力性容量的减少。

c、同理,在补充容量时,先补充的是非张力性容量,然后是张力性容量)

低血容量早期(代偿期):

当低血容量发生时,机体代偿收缩血管,减少非张力性容量以增加张力性容量,维持平均体循环充盈压与cvp差,维持心输出量,保持血压。

(a、改变血管容积是机体低血容量代偿的主要机制,使非张力性容量转变为张力性容量,维持心输出量、重要脏器供血。

b、代偿机制是靠强烈的交感神经兴奋、高儿茶酚胺状态维持的,临床常见患者心率增快、呼吸增快、烦躁不安等。

c、高兴奋状态下血压、心率不能有效评价低容量。乳酸,尿量,皮肤,神志更有效。(所以代偿机制在休克评价中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d、各种原因的代偿减弱,将使张力性容量变回非张力性容量,循环血量锐减导致病情突然加重。(比如:“稳定”的出血患者,拟行手术止血,麻醉突然死亡。比如:外伤“稳定”患者,给予镇痛镇静处理,突然循环崩塌。等等。)对临床交感兴奋(稍烦躁)患者,给予镇静镇痛处理前,必须评估可能的低容量状态,并预备输液、升压药物。)

低血容量失代偿期:

血容量进一步减少,血管收缩也不能使非张力性容量变为足够的张力性容量,平均体循环充盈压下降,其和cvp差值减小,造成心输出量下降、低血压。

(a、代偿机制超过维持极限,及时补液是最重要和有效的处理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加去甲效果甚微。

b、循环障碍所带来的乳酸等酸中毒,会影响代偿效果,可致张力性容量下降而使低容量休克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下去甲可能产生效果。)

“相对”低容量性休克:

当容量血管扩张,张力性容量向非张力性容量转化,导致张力性容量不足,平均体循环充盈压下降,其和cvp差值减小,进而引起心输出量下降、血压下降。

(a、血管扩张也即是分布性因素,加去甲改变血管床是理论上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b、分布性休克早期与低血容量休克在血流动力学上很难区分。(所谓的低co“冷休克”)低cvp、低scvo2、高gap,这也很容易让我们做出临床输液的决策。)

当我们评价一个休克的患者时,第一个问题我们需要回答的是:患者能从提高心输出量获益么?如果回答:是。我们再来评价患者是否是低血容量。

(所以对病人的评价不是上来就说,患者是不是低容量。这一步应该分三步:患者是不是休克~是---患者是不是需要提升心输出量~是---患者是不是低容量~~~)

(当然,甚至我们还要评价非休克患者是不是存在低容量的代偿。)

(结束语:低血容量休克,面临着对容量的理解,是基础中的基础。“容量”不同于休克,不同于心输出量,不同于血压,也不同于cvp,ivc,scvo2等等......,越是能把容量跟其他指标分开,越是能看清容量和其他指标的联系。)

(输液~~提高非张力性容量~~提高张力性容量~~提高平均体循环充盈压~~提高与cvp压差~~提高静脉回流量......

如果把输液作为起点,一直写到我们的临床目标,这条路越往后写越......,什么时候能写到血压、乳酸、尿量)

深入理解低容量性休克,其实是为了更好的看清其他类型休克中的容量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zlyy/155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