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字
阅读时间约:6分钟
本文章节:
01、以为孩子青春期叛逆,不料患上抑郁、双相
02、深度心理干预后,女儿愿意亲近父亲了
03、“孩子的病,让我们坏事变好事了”
最近,我们分享了双相障碍/抑郁症患者翠莹的案例文章。案例文章很详细,将她接受心理干预、走向康复的过程,还有症状背后对应的创伤事件都写下来了。
翠莹爸爸几乎全程参与了女儿心理干预,也持续地接受我的家庭治疗。他看着女儿一点点地变化,他自己也在一点点地变化。今天,感触颇深的翠莹爸爸写了一篇自述文章,讲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教训,并愿意通过我们分享给大家。
看过翠莹案例文章的读者可能还记得,翠莹的爸爸因为不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女儿造成过非常多心理伤害,导致女儿一度非常讨厌、排斥他。
其实,客观来说,翠莹爸爸是有功有过的。女儿患病后,吃药效果不佳,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不断问朋友、搜资料,而且意识到女儿的病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认为“心病还须心药医”。
所以,最后他找到了我们,虽然一开始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很快就决定带女儿面诊,并提出了接受深度心理干预的意愿。
从这个角度看,翠莹爸爸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果断地采取行动,并愿意勇敢地尝试,他处理事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强的。翠莹能走向康复,她的爸爸有很大的功劳。
但是,很多事情有两面性。翠莹爸爸的办事能力很强,这让他在事业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了来自领导和同事的认可,但也因此形成了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的偏执型人格,对妻子、女儿都带来了心理伤害。
经过我们的家庭治疗后,翠莹爸爸逐渐学会了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改变对女儿的教育方式。如今,翠莹愿意与爸爸相处、聊天,有时还愿意接受爸爸的观点,这让他感到非常幸福。
当然,翠莹妈妈为了女儿的康复,也在不断努力学习、提升。
过去,翠莹的爸爸妈妈在无意中对她造成了很多心理创伤。现在,她的爸爸妈妈学会了科学教育,将各自原生家庭一代传一代的负面影响拦腰截断。
孩子罹患了精神心理障碍,这意味着整个家庭系统都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帮助患者走向康复,还要帮助患者父母重建良好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关系,甚至让一家人都得到提升。
虽然翠莹离复学仍有一段时间,康复的路上也可能还会遇到坎坷,但我相信,在父母的陪伴和引导下,她一定能够渡过磨难、晴日归来。她的弟弟也会因此受益,更加心身健康地成长。
以下分享翠莹爸爸的自述文章。
——何日辉
(下文为翠莹爸爸的自述文章)
01、以为孩子青春期叛逆,不料患上抑郁、双相
莹莹被诊断为双相障碍的时候是高中,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她在初中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她在学校集中不了注意力,成绩大起大落,在家脾气很大,总是不高兴。当时我和爱人都以为孩子是青春期,没有给予重视。
可上了高中,她这个“青春期反应”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上课总是分神,还容易哭,不愿意在学校住宿,一定要回家,后来还出现一些身体状况,眼前发黑,视觉范围有局部看不见等等。
医院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大夫说:“是不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这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心理问题会导致身体出现问题!
她情绪的波动越来越大,在家发脾气、摔东西,用刀划自己,严重的时候还想离家出走。我和爱人都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医院的精神科大夫。
当时第一次看病,大夫诊断她是抑郁症,药吃了半年,但效果不好,中间调了几次药都不起作用。而且莹莹的自杀风险越来越大,还是用刀划自己,情绪很激烈,有一次大把大把地吞药,吃了10多20来颗劳拉西泮。
我和爱人都吓坏了,真的很紧急,没办法了,医院。这回大夫改诊断为双相障碍,给她做电休克治疗。住院那段时间,她的情绪就稳定多了,自杀念头和行为也缓解了。
当时大概住了3个星期多一点,大夫本来建议再住一段时间,但孩子不愿意,我们也拗不过,更不敢逼她,就带她出院了,只好回家看着点吧。
可是也就过了2个月,莹莹的状态又不行了,药一直吃着,但情绪还是比较激烈的,难受的时候还是会拿刀划自己。我和爱人真的很崩溃,我们问了很多人,找了很多大夫,也去网上搜,可孩子就是好不起来。
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我在网上看到了何日辉主任的文章,他详细分析了这个病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网上关于这个病怎么治的理论文章有很多,可何主任还分享了很多真实的案例,都是他们治疗过的青少年。
我那时候抱着手机一篇一篇地看,他发的文章我几乎都看过。我发现很多不同的案例身上都有莹莹的影子,比如张三的某个症状,跟莹莹是吻合的;李四的问题,莹莹也有;王五的这个情况,莹莹也遇到过,就是这种感觉。何主任他们还用心理技术找到了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一一给解决了。
所以我一看,心里就觉得,哦,我要找何主任试试看。
其实,那时候也不是说对他充满信心,而是看了他分享的案例和文章之后,我和爱人都觉得,在道理上,他说的技术和方法是说得通的。我们那时真的不知所措了,为了孩子,只要认为可能有用的方法,哪怕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尝试。
当时莹莹比我们还悲观,她自己也在网上看了很多信息,越看越绝望。她甚至都觉得自己的病没得治了、没办法了,对我说的东西不太相信。我们也不敢强逼她,就不停地劝一劝、哄一哄,就说尝试一下,她才终于答应了去广州找何主任面诊。
而且,我们带莹莹看了那么多大夫,吃药吃了很长时间,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药物只是调整症状的,不是从病根上去消除问题的。这个病是心理上的问题,按我们中国人老话讲的,心病还须心药医,要打开这个心结,并辅之以吃药。
其实莹莹住院的时候,大夫也推荐过心理咨询师,学历很高,是个博士生,履历看起来也很厉害,可是莹莹做过几次就不愿意去了。我问她,心理咨询师都对你说啥了啊?她说:“没说啥啊,每次去我就是哭一顿,她不能理解我,跟她说没用!”
所以说,就算是从心理上去解决,也要找到孩子愿意接受的、真正有用的方法。
02、深度心理干预后,女儿愿意亲近父亲了
我们跟何主任面诊时是秋天,广州的天气还很暖和。
何主任跟莹莹单独聊,也跟我们家长聊。因为面诊的时候还不涉及正式的认知干预和深度催眠,莹莹看起来还没有太深刻的感受,面诊之后,孩子和我们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何主任也在评估我们和莹莹的情况,看孩子的年龄、病情等适不适合接受他们的深度催眠。最后,何主任说符合接诊条件,决定收治莹莹。我们又回家等待了几个月,心理干预才正式开始。
何主任前几天发的那6篇案例文章,已经非常详细地写了莹莹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写得很客观。他们真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个一个地处理孩子的问题,最后挖出核心。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想法,我觉得这套心理干预技术和模式真的很厉害。因为它不依赖于药物,也不依附于医疗设备,而是用深度催眠到达内隐记忆层面,消除患者因为过去发生的很多事,而产生的一些感受和不正确的认知。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事,社会上的、学校环境里的、网络上的,在这个变化巨大的时代里面,如果孩子遭遇了一些事情,但又没有及时形成正确认知的话,就很容易造成叠加性心理伤害。
我们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体,没法决定社会和学校是怎么样的,那么家庭、家长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是家长跟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并且用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该怎么面对、怎么处理。他们长大之后,才能慢慢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如果孩子没能从家长身上获得正确的认识,心理伤害越积越多,沉淀在内隐记忆里,形成了固定思维后,他们在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情绪上的、心理上的问题。然后意识层面影响到物质层面,身体就出问题了。
像我们家莹莹,受到以前政策影响,一直到初中毕业,她都是独生子女。我、我爱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家6个人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ysjk/16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