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专题写给抗疫一线的青春答卷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年,第一批90后迎来了他们的而立之年,而即便是最年轻的90后,今年也已经21岁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在长辈们眼里“没吃过苦”“没有经验”的他们,能不能在此危急关头担起重任?医院出征湖北抗击疫情的三位90后的同事,他们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

“愿以我之手,还你一场岁月静好”

——王婧胸外科主治医师

生于年的王婧来自安徽巢湖,和大多数这个年龄的女生一样,她爱好旅游,喜欢唱歌,业余时间也喜欢玩王者荣耀。所不同的是,她是一名心胸外科医生,从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白衣天使就成为了她的第一身份和毕生追求。

2月15日,作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队的一员,王婧与另外29位医院的同事们一起,踏上医院的远征。

△王婧(前排左2)与医院医疗队医院合影

“有一位老太太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婧说。老太太姓肖,是2月19日第一批住进医院医疗队病区的病人,今年已经77岁高龄。

“肖奶奶特别可爱,把我们都当成她的当孙女看待。”王婧说,每次进病房查房,路过肖奶奶的窗前,老人家都很热情,会热情的摇手跟她们这些穿着防护服的医务人员打招呼。

“老人家年纪比较大,基础疾病比较多,日常口服很多种药物,其中有倍他乐克。”王婧说,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们日常监测老太太的氧饱和度跟脉搏,细心专业的尹成伟主任发现,老太太的心率偏慢,于是王婧们给老太太做了心电图。结果显示,老人家存在窦缓,用药上也需要有所减量,从半片改成1/4。但由于老太太年事已高,尹成伟主任很担心老太太没法配合,药吃的不对。

“那天正好我进舱,去老太太屋里查房。”王婧回忆道,“我问肖奶奶‘药知道要怎么了吃了不?一颗药吃四天!’”老太太说知道,可王婧却还是有点不放心,于是她戴上一幅干净的手套,替小奶奶把药一片一片都掰好。

“感觉从那天开始,好像感情还得到了升温,哈哈。”王婧笑着说。老太太特别善良,不喜欢麻烦别人,临出院的前一天我去夜查房,老人家说虽然出院很开心,但真的很舍不得我们大家,于是就有了这张照片。

“我与肖奶奶本来素不相识,可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却亲如家人……疫情会让人思考很多平时不会去想的事情。”王婧说。不只是患者和医务人员,她相信每个经历过这场疫情的人,都会对健康有全新的认识。就像疫情中的每个人一样,她也渴望有一天能回到平静的生活中去,找回自己最爱吃的烧烤和奶茶,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和自己最爱的人在一起……脱下隔离服,体验一回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岁月静好”。

“愿疫情早日过去,愿大家都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静的每一天。”

“我乃天选之子!”

——诸玫琳西院ICU护士

诸玫琳是医院最早前往雷神山开展医疗支援的队员之一。1月23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到市卫健委关于组建医疗队援助湖北共抗疫情的通知。面对严峻疫情,诸玫琳第一时间在ICU工作群里主动请缨。经过短短20分钟,医院三批九人医疗队组集结完成。诸玫琳与同事黄凤、程鑫,如愿成为单位首批援鄂的3位医务人员,随时待命出发。

1月24日,除夕。在医院值班的诸玫琳,接到了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当晚出发湖北支援疫情的消息。她迅速安排好工作生活后,义无反顾踏上抗疫征程。“我本担心父母会不理解……”诸玫琳说,“没想到爸爸说对我说,你既是党员,也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年纪又轻,也没结婚,你就应该去报名。你就是‘天选之子’!”

诸玫琳及同事是本次上海援鄂医疗队中第一批进病房的医护人员。驻扎的,是本次疫情重医院,接手的,是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的重症患者。第一天上岗,诸玫琳与同事们在全身防护服的状态下,一直工作到凌晨1点多与夜班护士交完班,期间,她们里层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闷热的防护服内,他们的工作服走一圈就湿透,走到通风消毒的走廊,瑟瑟冷风又吹干了衣服。下班时,脱下面罩,脸上尽是压痕;脱下口罩,已经全部湿透;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凌晨3点,从医院回到住处的诸玫琳才开始休息。诸玫琳开玩笑说,第一天在心理和体能上适应抗疫一线,自己“全靠一身正气。”

△诸玫琳(中)与同事们一起,医院为抗疫加油

诸玫琳在医院ICU重症监护室工作了近5年,却说自己只能算资历尚浅“小护士”。重症监护室的护士专业性非常强,由于重病患者生命体征每时每刻发生变化,分析他们病情变化的早期症状如心衰、ARDS等就非常重要。“虽然自己在护理专业学了7年,但是和老师们比起来,还非常缺乏立刻判断病症的经验。”她会认真学习前辈们的经验技巧,使自己能帮助更多的人。

医院,护士的工作内容范围非常广,比以往重症监护室更甚。由于收治病人都是用无创呼吸机,或者用高流量氧气治理的重症病人,病情严重多数无法生活自理,没有护工人员及家属,一切都得自己抗。

她们除了常规监测病情、静脉补液、呼吸机导管护理等医疗护理工作,还要解决病人的生活护理,包括更换床单、病人饮食、呕吐、排泄物清理,甚至清扫厕所。“清理排泄物的时候,我们非常理解病人不是故意的,因为乏力是他们患病的病症之一。”诸玫琳说,作为一个护士,应该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尽力让自己成为病人患病期间的最温暖依靠。

“没有硝烟的年代,疫情就是我最光荣的战场!”

——朱吉成东院手术室护士

朱吉成生于年,是这次医院派出的医疗队中年纪最小的护士,而且还是男护。在朱吉成燕来看来,男护,意味着优于护士姐妹们的体能,意味着他可以在平日的工作中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自疫情出现以来,朱吉成医院发热门诊和前往武汉开展医疗支援。“我是一个护士,在没有硝烟的年代,疫情就是我最光荣的战场!”朱吉成说,医疗队支援的是雷神山感染三科C7病区,包括他在内,中医医疗队仅有4位男护,他们当仁不让地主动承担起了更多、更劳累的工作。

“看身边有好有坏的患者处在自己的护理下,浓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朱吉成说,“原以为要靠节食、节水来减少上厕所的频率,以减少防护服的穿脱带来的损耗和感染几率,没想到,时间在繁忙的工作中飞逝,往往才刚刚觉得忙完了一段,就已经到了下班的时候。”

“第一次面对这样重大的疫情,以救援者的身份站在鬼门关面前同死神撕扯患者的去留的时候,心里真的很震撼。”他说。这些天,他看到了太多自己曾经不敢想象的故事:有上个班还谈笑风生,准备出院的大叔,这个班却转去了重症病房;有重症危急的患者,靠着坚强的意志,终于看到了病情好转的曙光;也有同事长时间坚守在岗位上,体力透支到近乎下一秒就会倒下……

“生命珍贵又易逝,脆弱但顽强。我们能做的,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对那个病患的家庭而言,是一个世界的救赎啊。”朱吉成说,“不知道还有多久才能战胜这样疫情,但是我会坚持到最后,尽力救助更多的病患,和同事们一起平平安安回家!”

原标题:《写给抗疫一线的青春答卷——记医院远征武汉的90后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ysjk/175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