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中增加了中医诊疗部分,明确指出新冠肺炎属中医的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认为各地可以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辨证论治,之后各版其实是对上述内容的延续。
武汉的疫情发生在寒冷的冬季,仝小林院士参照武汉确诊病例的临床表现,认为寒湿疫毒是主要邪气。王永炎院士则认为该病是伏燥和寒邪或湿寒邪气夹杂,性偏于寒性。国医大师薛伯寿也认为本病发生在寒冬,病性重在寒湿。紧接着,支援武汉抗疫的张伯礼院士、陈瑞教授、苗青教授以及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岭南等地的同道们,都认为病邪性质是湿毒、湿热、湿浊,湿邪为主、热邪次之,湿热并重。
中医病因学认为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清代医家黄元御《四圣心源》云:“外感者,因天地之偏,而人气感知”。即言乖戾的气候条件会影响人体的反应性和抗病能力,非其时而有其气,骤冷暴热,疾风淫雨,人体不能适应寒热剧变,则易感疫邪,而致疫病流行。
武汉疫情爆发于冬季(年12月22日至年的12月30日,正值“一九”前后),从年1月23日起,“武汉封城”至年4月8日。根据武汉气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当地年1月份的降雨量是过去20年同期降雨量的4.6倍。在阴雨湿冷的环境下,人体易受外湿环境影响而产生内湿。
中医学的病因是根据临床表现逆推而得的。清代医家钱潢认为“外邪之感,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中医学认为身热不扬、乏力、纳呆等为湿类证候所多见。而新冠病毒感染起病隐匿,绝大多数病例是轻症、中型,多无明显发热;湖北武汉等地患者以发热咳嗽、肌肉酸痛、疲倦乏力、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纳差、腹胀腹泻、多暗红,舌苔腻等,与湿类证候类型相近,这是中医学者认为新冠疫疠因于湿的主要原因。因此新冠病毒属于感受湿毒为主要性质的疫疠邪气,属“湿疫”“湿毒疫”范畴。
“湿”成为我们赋予新冠疫疠之邪的六淫属性。但3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发生了多种不同的演变。武汉地区的资料显示,当时认为新冠病毒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的是发热、干咳、虚弱,咯痰。目前所见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干痒或痛、嗅觉及味觉减退或消失、结膜炎、肌痛、腹泻,临床症状表现不一样。
目前对于奥密克戎毒株提出了临床表型的概念。英国的ZOECOVID研究发现,BA.1患者咽痛症状显著增加,嗅觉丧失显著减少,还出现了经典症状的显著减少,发生了症状学的变化。奥密克戎BA.1流行期间,有症状感染者的比例显著下降。BA.2流行后,有症状感染者比例出现回升,和德尔塔流行期间大致相同。与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BA.1流行期间的咽痛显著增加,嗅觉味觉丧失、咳嗽、发热、呼吸急促、肌痛、疲劳虚弱、头疼比例下降。在BA.2流行后,咳嗽、发热、疲劳乏力症状比例再次上升,接近了德尔塔流行期,或与德尔塔流行期持平。
未接种疫苗人群的病死率不同,接种人群的病死率也不同。其临床表型显示了从原始株到阿尔法、贝塔、德尔塔、伽马,以至目前的奥密克戎,病毒株不同,临床特征亦异。即使是奥密克戎的突变亚型,各亚型的临床表现亦有不同的特征,BA.5的住院的重症风险高于BA.2,但仍低于德尔塔。说明不同病毒株感染者的重症率比例也不一样。奥密克戎BF.7有症状的比例增高,咽痛以及病毒性肺炎的比例也在增加。
在前期临床中发现,湿从热化、燥化的居多,寒化较少。而武汉疫情之后,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新冠病毒持续传播至今需要明确湿毒类病因学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也需要对疫病病因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导致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即为本次致病的“疠气”,是本病的直接病因,即《温疫论》所说的“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提出“疫气者亦杂气中之一,但有甚于他气,故为病颇重,因名之疠气。”杂气说的提出是中医外感热病学说的一大进步。如何将这种新学说融入传统的病因理论,一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吴又可称杂气为“杂”,实际上旨在强调其多样性、复杂性,非六气所能涵盖,尽管六气可以相互叠加,也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中医审证求因的方法,理论上只适合以外感六气所致的一般外感病,而不能推知疫病为何种杂气所引发。根据某地气候特征来推论新冠病因,难以得出可以确信的结论。所以全国各地中医治法纷繁多样而都可收到一定效果,反映了疫病外感邪气的复杂性和临床证候的复杂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ysjk/17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