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呼吸重症病房里的昼与夜他们为生


在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很多人都选择了回家过年,但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保健康、防重症”的任务依然艰巨。

自年12月以来,在应对新冠病毒感染高峰的战役中,整个医疗系统都在负重前行。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的重症监护室内,医护人员更是时刻都在与死神赛跑,用生命呵护生命,不分昼夜,无问西东。

目前,第一波疫情的感染高峰逐渐度过,疫情防控重心已经转移到重症救治上来。面对重症救治大考,医护人员如何逐光而行,继续扛起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新阶段疫情防控的责任?春节期间,人民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探访一线医护人员。

不停摆的除夕夜

1月21日,除夕。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马德东教授正在查房。人民网顾玉雪摄

已是深夜十点,大街上变得冷冷清清,人车稀少,偶尔从谁家窗户里传来春晚的欢声笑语,提醒着这是辞旧迎新的除夕夜。

医院济众楼三楼,依旧灯火通明。正对着电梯,一道紧闭的大门上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RICU)”的绿色牌子赫然映入眼帘。门外的走廊角落里,几名患者亲属或在板凳上呆坐,或席地而卧,但即使闭目小憩,脸上似乎也布满了忧虑。

于他们而言,这扇门是一道生死之门,也是一道希望之门。

ICU(重症监护病房),常常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全力保障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精准、妥善救治,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

一门之隔的病区内,明亮如白昼。为了加强重症救治能力,医院的RICU(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与呼吸一病区共同转化为新的28张床位的临时综合ICU。

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病床边被密密麻麻的电子设备、抢救设备占据着,他们通过呼吸管路连接着各式各样的呼吸机,或急促或粗重的呼吸声与仪器发出的声响交织在一起。

“二氧化碳分压多少?还用降压药吗?有没有感染性休克?”

“升压药维持的血压过高,可以再降低一点。”

负责该临时ICU的马德东教授正在仔细查看一位患者的心电监护仪和呼吸机屏幕,满满的屏幕上,集中了心率、血氧、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的指标和通气参数。随后,他一边观察患者,一边和住院医师分析病情状况,并及时调整用药和呼吸机的参数。

“目前,病房内80岁以上的患者占比非常高,还有好几个90岁以上的,大部分有基础疾病,多数为气管插管病人。”对几名生命体征不太稳定的病人,马德东始终在担心着。危重患者疾病凶险,分秒之间定要做出决策,堪比高空走钢丝。

呼吸机设备。受访者供图

他描述了昨天的一次惊险抢救:“患者肺顺应性特别差,对呼吸机支持需求特别高,二氧化碳分压短时间从正常一度上升到90mmHg,这意味着一两个小时之内体内酸碱平衡就会失衡,电解质紊乱、心脏出问题,血压也维持不住,生命危在旦夕。”

“由于应用了经皮二氧化碳持续监测,及时发现了病情变化并给与恰当处理,患者二氧化碳分压降至50mmHg,pH值恢复正常,这意味着基本的生命体征得以维持,熬过了这个难关。”

这样的生死瞬间,经常发生。RICU集中了症状最重、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包括严重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或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需要快速处置以稳定基础病,而设定呼吸机的通气参数则要考虑通气模式、潮气量的大小需求、肺复张需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目标水平和患者自主呼吸能力等诸多因素。

“晚上不盯紧了,到下半夜出了问题就特别棘手。”从病房出来已近凌晨12点,马德东回到办公室,一边洗手一边说,“近期我们科室加强了晚间查房,就是为了及时解决好患者出现的任何异常。”

时针指向深夜,重症病房内讨论患者病情。人民网顾玉雪摄

他身材消瘦,蓝色手术帽与口罩间的眼睛清澈有神,但从疲惫到有些佝偻的走姿中,还是能看到长期连续高负荷工作的沉重压力。

自年12月初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后,由于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传播性依然较强,短期内社会面感染者数量激增,至今年1月初达到峰值期间,急诊患者井喷式增长、重症监护室设备和床位紧张、医护人员相继感染,医院面临严峻考验。

马德东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从漆黑如墨的夜色中,医院病房。为了随时处理紧急突发情况,他小年前连续半个月没进过家门,感染发烧也仅休息了一天,医院。

第一波感染高峰期间,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投身于最焦灼的重症救治工作中,他们更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因时制宜,摸索出破局之道,度过最艰难的重症高峰。

度过最艰难的重症高峰

护士在为病人吸痰操作中。人民网顾玉雪摄

年1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在“关于加强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全国的重症救治形势异常严峻,医院是医疗救治和生命保障的底线,要全力做好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

据中疾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zlyy/1764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