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正是人们全身心放松之时。有些疾病却爱在此时钻空子,常常打得人措手不及。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在防范“气象病”的同时,也要警惕“夜间病”的突袭。
病症:心肌梗塞高危时段:清晨4至6时
专家提醒:起床时需当心
秋深露重天愈凉,近期,不少人的心脑血管频频亮起红灯。医院看到,心脑血管疾病病房已人满为患。
71岁的张桂兰就是其中一例。一周前,她时常感觉胸痛、憋闷,以为是感冒未愈,肺部出了问题,吃了两天消炎药,症状并未缓解。昨日凌晨4时,张桂兰刚刚睡醒,突然觉得喘不过气来,还伴随胸闷、恶心,喝了半杯水后竟然吐起来。
见情况紧急,家人医院。检查后,她被确诊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救、心脏造影、两个支架……一系列的措施后,张桂兰终于闯过了“鬼门关”。
有研究发现,多数心脏病发作于凌晨4时左右,这可能与夜间血小板浓度增加,导致血栓增多有关。
“天气渐冷,是心脑血管的高发时节,最近一个月,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幅增加。”医院心内一科主任王庆凯说,其中,心脏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他们习惯早起,一般起床时间为4至6时,这一时间段被称为“魔鬼时间”。
王庆凯表示,当人体从睡眠状态转到清醒状态时,交感神经变得兴奋,导致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大。由于人体具备自我调节机制,此时血压也会出现短时间内迅速增高,形成全天血压的第一个高峰,加重心脑血管负荷。再加上,整晚水分流失,血黏稠度较高,种种因素增加了心梗和卒中的风险。
王庆凯建议,清晨醒来后不要马上起床,可以先在床上坐5分钟再慢慢下床,还可以喝毫升左右白开水。锻炼要适当,尽量等到太阳升起来。心梗常发生在需要突然发力的时刻,如厕、搬东西、回头时,要控制好力度,不可用力过大,尤其在早上。血压超标的人,睡前需服用长效降压药,以保持夜间血压平稳,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
病症:哮喘高危时段:清晨4至6时
专家提醒:过敏体质易诱发哮喘
秋冬交替,呼吸道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尤其是哮喘患者要格外注意,夜间病情容易加重。
56的李建设患过敏性鼻炎6年了,每到换季的时候就发作。最近,天气一降温,他的过敏性鼻炎又开始闹情绪了,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吃了药也不见缓解,这两天,症状明显加重了,半夜时还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的情况。到医院一检查,过敏性鼻炎已经发展为哮喘了。
有关数据统计,76%的哮喘患者表示,病情会在夜间加重,并导致多次夜醒。
“清晨4至6时是哮喘高发时段。”医院呼吸科主任卢丽艳说,和白天相比,支配呼吸道的神经在这一时段更兴奋,此时人体对肾上腺素的敏感性相对较高,易引起支气管变窄,从而诱发哮喘。另外,床上容易堆积灰尘和螨虫,如没及时清洁,可能诱发过敏体质哮喘患者发作。
卢丽艳建议,增加室内湿度,或睡前喝杯白开水,有助预防哮喘;睡在恒定的温暖环境中,可降低夜间哮喘发作风险;定期清洁居室也很重要。
同时,哮喘患者应多留意夜间症状,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用药方案,更改药物吸入剂量和吸入时间。
病症:痛风高危时段:凌晨1至3时
专家提醒:脚部切莫贪凉
这几天气温下降,张成的老毛病——痛风又犯了。前天晚上,他被脚趾的疼痛痛醒,又红又肿,脚一沾地就钻心的疼。张成好不容易坚持到早晨,医院就诊。“季节更替,寒冷空气交锋,痛风容易发作,特别是在夜间1至3时,属于急性痛风的高发时段。”医院风湿免疫二科主任姜淑华表示。
姜淑华介绍,夜间,人体会通过呼吸、排汗等途径丢失水分,却不像白天那样方便饮水,机体处于相对脱水状态,血液浓缩,使尿酸浓度升高。尿酸达到一定浓度,便会析出结晶,导致关节疼痛。
“尿酸偏高的人应注意低嘌呤饮食,少吃动物内脏、海鲜、啤酒、浓汤、黄豆芽、芦笋、紫菜等食物。”姜淑华提醒,因为痛风症状夜间明显,一般建议晚饭后再吃止痛药。并且患者要多喝水,床头应放个水杯,以便晚上口渴时随时饮用。睡觉时最好注意保温,脚部等肢体远端切莫贪凉。
病症:皮肤病高危时段:19至23时
专家提醒:选对服药时间
很多皮肤病也易在傍晚或夜间加重。例如,荨麻疹、皮炎、湿疹等瘙痒性疾病,疥疮、虫类蜇伤等寄生虫或其他动物所致的皮肤病。
两天前的一场雨,让王洋的荨麻疹又发作了。白天症状还不是很明显,可一到晚上,胳膊上腿上一片片风团。“太难受了,越抓越痒。”王洋被折磨得苦不堪言。
“皮肤病喜欢‘摸黑作案’,多集中于19至23时。”医院皮肤科主任郭雯说,这一时段,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相对较少,对变态反应的抑制作用降低,于是引发荨麻疹。而糖皮质激素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此外,还可能与人们回到家中,外界干扰因素变少,注意力集中到皮疹上有关。
郭雯建议,尽量控制或躲开灰尘、动物皮屑、尘螨、冷热刺激、雾霾等过敏原,注意室内外卫生,勤通风。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并适当延长服药时间,不能症状一缓解就停。还要根据发作时间,选合理时间用药,比如,下午服药利于血药浓度在晚上的发病高峰达到峰值,有助控制病情发作。
来源:沧州日报
原标题:《夜深人静时警惕这些疾病趁虚而入》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zlyy/17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