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情绪不稳定的少年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原创陈博士心理科陈博士

文:陈发展

——

她只有16岁,生病已经多年。1年前来过我的门诊,我告诉她和妈妈:你不是双相障碍,也不是抑郁症,可以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建议逐渐减少药物,以心理治疗为主。

她见我的时候,每天服用的药物有:文拉法辛毫克,舍曲林毫克,拉莫三嗪毫克,喹硫平毫克,阿普唑伦片0.8毫克。

她从13岁开始出现控制不住去想别人是不是不喜欢自己,然后就特别烦躁、不安。于是,她拼命学习,把成绩弄的很好,希望老师同学在乎自己。但是空虚、自卑、烦躁的情绪始终困扰他,难过至极时,她想过自杀,幻想从楼顶飞下的自由和轻松,她又说不敢。难过时,她还会扇自己耳光,希望清醒一点,不要迷乱在空虚中。后来,她发现用尖锐的铅笔划胳膊,会让她有快感,也会暂时脱离烦躁的情绪。

她渴望别人在乎自己,又害怕和他人走近。她接受不了别人不在乎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语气、一个转身,瞬间就像被扔进万丈深渊、万劫不复、不得超生。她很“生气”,气别人为什么可以这样对待自己,气自己为何那么在乎他们。

看完我的门诊之后,她很放松,对妈妈说:终于有一个靠谱的疾病可以解释我的感受了。我不想吃那么多药物,我要接受心理治疗。

妈妈没有同意女儿的要求,建议看几个医生再决定。女儿瞬间就爆了粗口:“你TMD还要折磨我多久?全上海的医生都看过了,有用吗?你为什么就不尊重我的感受?为什么那么自私?……”当天晚上,她又割腕了,随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诊断依然是双相障碍。

她说,住院期间我基本不说话,心情很绝望,我就想出来把我妈杀掉。电休克做了十多次,脑子就像炸掉一样,但是我依然想把我妈杀掉,医生们都很绝望,用了几乎所有的抗抑郁药。我如果不想好起来,可能什么药物都没用吧。这是住院3个月后,她得出了一个经验。

出院后,她拒绝去上学,整天一个人躺在房间看手机,难过的时候就躲在被子里大哭一场,或者用刀割伤自己。她说她本意不想死,但是太痛苦了,这个样子还怎么去学校?一塌糊涂,去了还不如死。她特别恨妈妈把她送到精神病院,对父母特别暴躁,甚至动手打过妈妈。

一个月前,她和妈妈说想来见我。

1年没见,她胖了许多。她说:我想通了,我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可是我父母觉得我没病,我TMD的就不明白了,没病为啥把我送精神病院去?提到这段经历,她就愤怒不已。

父母说,我们说她没病,是怕孩子有思想负担,不想让她觉得自己不正常,我们都在鼓励她。她好的时候,又特别好,我们也很纳闷,她到底有没有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在青少年人群中,常常被误诊为双相障碍和抑郁症。

青少年人群中,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2%左右,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只有0.7%,而BPD患病率高达3-5%左右。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约80%的BPD患者为女性。

如果没有被及早识别和治疗,BPD的后果很严重。患者的社会功能会严重受损,有超过80%的患者有过自杀想法和自伤行为,自杀未遂者在接下来1年有25.6%会选择再次自杀;总体自杀死亡率为0.6%,而我国普通人群的自杀率只有4.16/10万(城市)和7.04/10万(农村)。

我国精神医学界曾一度认为我们国家没有BPD,在精神障碍的诊断系统中甚至都没有纳入这个诊断分类,以至于很多精神科医生无法识别和治疗BPD。

█BPD的临床特征

BPD属于人格障碍的一种,青春期BPD的临床表现如下:

1.被抛弃感

青少年常常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不欢迎自己,从而要抛弃或远离自己,他们非常恐惧和回避这种“被抛弃”体验,会敏锐捕捉对方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微表情;要么刻意疏远、攻击对方,不建立更深的关系,要么特别依赖、讨好对方;更为常见的是疏远、攻击、讨好、依赖交替或同时出现。有时候为了避免被抛弃和被不喜欢的体验,青少年会故意将自己变糟糕,以远离关系或博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hlff/1622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