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心理康复医院医疗一科主任王新刚百年


「本文来源:胶东在线」

胶东在线8月19日讯(通讯员丛冰)今年医师节的主题是“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

第四个中国医师节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一百年来,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赓续光荣传统,肩负初心使命前赴后继,精神卫生工作也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狭隘偏见到认知开放的翻天巨变。

“现在,无论是病房环境、医疗设备、治疗水平,还是精神卫生从业人数,和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工作38年,医院医疗一科主任王新刚说,医院发展由弱到强的见证者。

王新刚在处理医嘱

住院环境翻新,从集体小澡堂到独立热水淋浴间

年,王新刚自滨州医学院毕业进入医院工作。

“医院的时候,心里确实有些落差。”尽管过去了38年,王新刚依然记得那一瞬间的失望:一眼望去的低矮平房,仅有的四个封闭病房,每个病房60多张床,有时却能住进80多个患者。

当时的病房只有两台小吊扇,天气炎热时,根本起不了消暑作用,医护人员和患者在房间里常常热得大汗淋漓。而且受条件所限,患者洗澡时,要由医医院自建的小澡堂,几十个患者挤在一个池子里,既杂乱又不安全。

王新刚一路领着记者介绍着现在的病房:目前全院有7个封闭式管理的精神科病房,2个临床心理科病房,1个老年康复科病房,编制床位张。

医院的病房无异,每间三张床位,简单的木纹装饰透出温馨。而封闭病房也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廊两侧全透明的窗户纤尘不染,患者在房间内的情况一览无余。即使是三伏酷暑,病房内依旧温度宜人——空调24小时开放,冬暖夏凉。每个病区都有独立淋浴间,全天可热水淋浴。

走廊尽头是病区的活动室和餐厅,白天患者可以在这里看电视,进行一些促进社会功能恢复的活动,吃饭时间会有工作人员送餐过来。每个病区配备一台大型餐具消毒机,一台微波炉。“医院的时候,患者吃的饭菜、喝的开水,都是医护人员用扁担从几百米远的食堂和开水间挑回来的。”王新刚不无感慨地说。

王新刚在医疗查房中,与患者交谈

医疗水平飞跃,烟台市最医院

“当时刚工作的时候,医院只能化验血,查心电图,简单的胸腹透视等,精神类药物品种单一,治疗方法也单一。”王新刚回忆三十多年前的治疗水平时说道。

而如今,从新病房大楼投入使用,到各类高精尖医疗设备及人才的引入,医院早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科研、教学、司法和劳动能力鉴定为一体的烟台市规模最大的三医院。

“这是电除颤、这是氧气筒、这是心电监护仪……”王新刚一一介绍——每个病区都有独立的急救室,各种急救设备一应俱全,一旦患者出现突发状况,训练有素的医护人员会迅速展开救援。

年3月,医院正式被山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命名为“三医院”。年3月,医院“医院”资质复审顺利通过。高点定位、高标推进,如今,医院的内涵建设、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都发生着质的飞跃。

“现在,医院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睡眠监测、睡眠治疗等,还有先进的螺旋CT、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及心理测评软件等。最近,又开展了更先进的基因检测和精准医疗,从而保证了患者治疗的个性化,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王新刚告诉记者。

今天的医院,不仅有先进的诊疗技术,更有完善的社会防治体系,从而保证了患者治疗、康复的一条龙服务,为更多家庭带去了希望和慰藉。

社会包容度提升,从“病耻感”到“主动就医”

说起近四十年的变化,让王新刚最为感慨的还是随着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社会不断进步的“包容性”。

在精神科诊疗过程中,“病耻感”往往是患者最难迈过的槛。

“不仅病人有,其实医生也有。”王新刚告诉记者,三十多年前,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还处于偏见阶段,对于精神病院统称为“疯子院”,连带着在其中工作的医护人员都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那时候特别怕别人问你在哪工作,同学聚会也不愿去,自己就会有一种羞耻心理。”

随着临床治疗经验的不断丰富,王新刚接触了越来越多的患者。曾经在凌晨两点半,一名男患者打电话给王新刚,哭着说:我现在在一座18楼的楼顶,我太遭罪了,想解脱自己。也曾有一名女性患者在门诊时掏出刀片,表示自己已经对人生感到绝望。每一次,王新刚都凭借专业、耐心和负责,将轻生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门诊时,对于那些轻症不需入院治疗的患者,王新刚也会留下自己的电话或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hlff/171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