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再改进之云端初体验双氯芬酸钠栓,您真的会用吗?01病例分享
患者男,35岁,脑室钻孔引流术后10天,意识模糊,长期卧床,持续鼻饲管注食,因体温持续39.5℃,使用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后遵医嘱予双氯芬酸钠栓12.5mg纳肛,40min后患者大汗淋漓,四肢湿冷,呼之不应。
查体,体温36.5℃,血压64/45mmHg,心率55次/分,医生考虑为体温骤降、大量出汗体液丢失致低血容量性休克。
立即开放静脉通道,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ml,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ml,予心电监护及鼻导管给氧,保持休克卧位,调节室温,保暖。
间断鼻饲管注入温水ml,10min后患者血压升至88/55mmHg,持续扩容补液,急查血气,结果显示:钾3.47mmol/L↓(参考范围3.50-5.10),钠.0mmol/L↓(参考范围-),氯90.7mmol/L↓(参考范围99-),钙2.15mmol/L(参考范围2.15-2.57),遵医嘱予0.9%氯化钠注射液ml+浓钠ml静脉滴注。
经过积极抢救,30min后,患者意识好转,各项生命体征恢复至正常。
02讨论分析
双氯芬酸钠栓,解热镇痛类药,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术后疼痛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发热。
发热是临床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机体对外界事物侵入或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特殊反应。
在神经外科,高热的症状更是常见。长时间发热会增加机体消耗,并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变化,特别是高热对机体有很多不利影响,如老年患者心脏负荷将加重,小儿可诱发高热惊厥等,因此,对高热的患者进行病因治疗的同时,退热治疗也很重要。
在神经外科,对于物理降温疗效不好,体温持续上升至38.5℃甚至更高,我们一般会遵医嘱予以静青12.5mg纳肛。
双氯芬酸钠,作为非甾体类药物异丁芬酸类的衍生物,其镇痛、抗炎作用比吲哚美辛高出2.25倍,比阿司匹林高26~50倍。
众所周知,长期应用非甾体类药物,患者的胃肠道不良反应较大,而栓剂可以明显降低胃肠道不良反应,并且维持较长的药物效果。
双氯芬酸钠栓不良反应小,使用方便,使我们在临床上很容易忽视对其用药观察。国家药监局年3月6日发布的关于修订双氯芬酸钠栓说明书的公告显示:
“增加警示语,本品可致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一旦出现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及时救治;可致患者虚脱,血压下降,给药期间应对患者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时救治。”
从修订的警示语中不难看出,在使用双氯芬酸钠栓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两点,第一有无过敏反应,第二有无血压下降。
关于双氯芬酸钠栓引起休克的病例报告,按照用药原因,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为因疼痛用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后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方面如血压降低,呼吸系统方面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皮肤黏膜方面如瘙痒、红斑或丘疹等。
另一种类型是患者因高热直肠给药后引起的休克,表现为低血糖休克或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血压骤降。
03护理应对
因此,在使用双氯芬酸钠栓过程中:
1.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认真阅读药物使用说明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drwhh.com/zlyy/15580.html